欢迎访问泉州张氏中医内科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网站系统!
站内搜索:
浏览信息 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 >> 浏览信息
由博返约的脉学专著一吴瑞甫《中西脉学》评介
【字体: 】   【时间:2020/11/13】  【作者:qzzyy】  【关 闭】  【打 印

由博返约的脉学专著一吴瑞甫《中西脉学》评介

近代闽南名医吴瑞用所著《中西脉学》一书,上下两卷五十九篇,于公元一九二0年由上海文瑞楼书局初版刊行,之后未曾再版。吴瑞甫为发扬光大中医脉诊,浏览古今诸学说,博考东西各方书,择取脉学中精切有据,足微实用者,参以临床体会,编撰《中医脉学》。本文拟对是书作一简单评介。
(一)执简驭繁理明法备
   脉搏形成系心脏舒张收缩搏动的结果。吴瑞甫指明:脉之源于心,内经云心在体为脉。”“心房逼血行于周身,心房一开阖,而血管之动脉应之。”“手腕之动脉管,随与心之起落相应经络之血液,仍还注于心,以输送于动脉,如环无端,循环不已。这就是吴氏在总结前人脉学的基础上,增添了脉搏的机理。吴氏在《真脏脉》篇中有创见地提出:五脏死脉,皆心肺病的论断。他说:“人之有生,气血而已,临危无不胸高气急,乃肺气将绝也;无不肢冷汗出,脉厥,乃心之行血,已失功用也。世人不识,徒以亡阳字笼统混称,不知内经明云:心为巨阳,所谓亡阳,乃亡心中之真气,非亡肾中之阳也。”“心失其运血之功用,则肢冷、汗出、脉绝,顷刻而人死矣。脉之跳动原于心,与肾元有何关系?”“古人云:代散必死。代散何以死?死于心之行血已失其功用也。”“心肺最多猝死之症,古人多未见及,往往以散脉为脾肾之根本先绝,而不知其病机乃在心肺为病也。气血尽而心之运血不灵,则窒塞而死。
  
三部九候、二十四脉形繁理异,为便于初学,吴瑞甫执简驭繁,归纳为三大纲领:
    1
、诊脉定位不必拘泥于《难经》、《脉诀》等书的说法,举其大要,就是寸、关、尺候上、中、下,浮、中、沉候经络之表里,而上、下、来、去候阴阳血气升降嘘吸者也。
    2
、脉形大纲,不出浮、沉、迟、数、滑、涩、大、缓八字,而其类均可推矣。
    3
、脉的动息,须识上、下、去、来、至、止六字”,此为侯阴阳、虚实,、气血盛衰的关止六字此为候,即寸脉不下至关为阳绝,尺脉所谓上下,上不至关为阴地,所谓去来,即脉来盛去衰者也,来不盛去反盛者,心脚有尔,肝肾不所谓至止即动前脉心师不足,肝肾有余也。为气不足,应后脉衰血盛为气有尔,动后脉衰不足。
(二)知常达变微察玄机
   吴氏认为,“儿诊脉者,必须先察平脉,而后可察病脉,先识常脉,而后可察变脉。于常脉中可以察人之好天,于生胁中可以察人之疾病吉因。就是要先理会脉体,再刷明骨交。所调常,即素大素小、素阴素阳的平人之脉,先天乘赋,各成一局,所谓变。出倏级倏息、乍进乍退的邪变之脉,病气骤全,脉随气变也。

诊脉之道,吴氏强调一解

1、辩所因:影响肺(体至效的因素很多,吴氏总结了八条要领:年龄老幼、男女性别、身材长短、饮食前后运四外息、昼夜是午、精神亢减。气温高低。因此,须排其所因,取其实质,不可受脉象一时变化所迷惑。
    2
、辨疑似:诸脉皆有疑似,尤须慎辨具假。如:浮虽属表,而凡阴衰血少,中气亏损者,必浮而无力,是浮不可概言表也;冗虽属里,而外邪初感之深者,寒束经络,脉不能达,必见沉紧,是元可概言里也;数为热,而真热末必属数,凡虚损之症,阴阳俱困,气血张皇,虚甚者数愈甚,是数不可概言热也;迟为米而凡伤寒初退,余热未清,脉多迟滑,是迟不可概言寒也:弦强类实,而真阴胃气大损,及阴阳关格等症,陈必都大弦劲,是强不皆实也,微细类虚,而凡痛气闭、荣卫壅滞不通,脉必伏置,是伏未必虚……

3、辨新久:历代代医家对新久病脉论述约而未精,是书特以专章发挥。经谓:浮而滑为新病,小而涩为久病。盛启东认为右关主新病之死生,左尺主宿病之死生。吴氏对此有详尽分析,他说,新病虽各部脉亏,细按尚有胃气,治之可愈久病而左手关尺软弱,按之有神,可卜精血之未艾,他部虽危,治之可生。盖因新病谷气犹存,胃脉自应和级,即或因邪鼓大,因虚减少,必须至数分明,按之有力,不至浊乱。病久胃气向衰,又当求其尺脉,为先天之根本也。为此,作者告诚:世医诊得脉息急疾,竟不知新病久病、有力无力、鼓与不鼓之异,一概混投苦寒,遽绝胃气,安得不速人于死乎?
(三)据脉断病因病验脉
   《中西脉学>注重脉象结合临床,示人以法,不尚空谈。

脉和证都是疾病的反映,有是病必有是脉。证情多变化,诊脉当灵活,脉有变幻无定:有昨天脉浮,今日变沉;晨间脉缓,夕间脉数;午前脉细,午后脉洪;先时脉紧,后时脉伏;或小病而见危脉,或大病而见平脉,或全无病,而今脉异于昔脉。凡是种种,既有变态,定有变故。为此,既要据脉断病,也要因病验脉,缺一不可。惟在善用心者,详问其故,核对于先后所诊之症,则其脉变之由来,及新夹之证,皆洞明矣。苟不详问脉变之故,但据脉立方,鲜不误者

由于病变复杂,临床上有阳证阴脉、阴证阳脉,有证虚脉实、证实脉虚,有形病而脉不病,有脉病而形不病等情况。因此,在脉证从舍的问题上、急宜详辨。吴氏提出:轻者必从证,重者必从脉的法则。例如:大都症实脉虚,必假实症也;脉实症虚,必假实脉也;夫外虽烦强,而脉见微利,必火虚也胶虽胀湖,而脉见汇湿,必胃虚也,此宜从脉者也。有本频热,而脉见洪数,非火邪也本无胀满,而脉见弦强,非内实也,此宜从症者也。审在脉证顺道进退亦应同样权衡,既不能泥于经,也不能随于俗。吴氏说:有是病即有是脉脉在病后也若夫病证未形,血气先乱,则脉在病先,诊脉而可如将来之必患某病也。具体而言,如脉浮而来势盛去势衰,可知其明日必变沉。沉者,病机向内。脉迟而有力,知必变数:数而少神,知必变迟。服泻药而脉势不减,知来日之必进;服补药而脉力不增,知来日之必减。随症变化,紧扣机括,诊脉的玄机妙用就洞明了。这是凭脉来判断病邪进退的法则,亦是凭脉判断预后善恶的具体运用。吴瑞甫在临床实践中,能随证之变化而权衡,没有一概混治。他认为:如沉脉之治,沉紧而数盛有力,属寒束于外,热郁于内,治宜凉散。沉紧而不数,外寒而内热不盛,是寒欲内陷,治宜温散。无寒但气虚下陷而沉者有三:一是宗气衰,鼓动无能,脉见沉弱,宗气出于肺,参芪主之:二是营气微,脉道不利,脉见沉迟数涩,荣气出于脾胃,归术主之:三是卫气衰,不能薰蒸,脉见沉紧,卫气出于命门,桂附主之。

由是观之,吴瑞甫《中西脉学)一书,能着力发挥《内经》《难经》《脉诀》等书的脉学精义,荟萃中西医学中诸名言,参合作者临证体验,自出新意,言浅义深,无论初学或是老医,均能浅者得其浅,深者得其深。虽然对于引用西说有不尽妥之处,对于西医的抨击也有所偏激,但这纯是次要的,其书诚为一本作为学习脉法登堂入室的阶梯,实是一本不可多得的脉学专著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(
郭镜智 刘德桓 王人镇 李启元 指导:张志豪)

关闭页面】【页面顶部
传承精华,守正创新
© Copyright 2019-2025 All Right Reaserved. 泉州张氏中医内科流派工作室网站 拥有所有版权
地址:福建省泉州市笋江路388号市中医院门诊部4楼