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康治本伤寒论》评述
《康治本伤寒论》为1982年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依据日本安政五戊午(1958年)京都书林刻本影印出版的。书首有“嘉永二年(1849)”丹波赖易的叙文,后附一短文云:“先考既作叙,未及净书而易箦矣。玄斐因请余代书,援笔不堪风木之叹也!丙辰(1856)嘉平月丹波赖德识。”次有嘉永改元户上玄斐的重较(校)付刻叙文,内称:“原本唐贞元乙酉(805)所写,相传额山僧唐腾写以归。康治二年癸亥(1143)沙门了纯再写焉。……此书或别有所流传而未经王叔和氏之撰次者欤?”再次为户上玄斐的凡例,称:“此书较宋本成本及近世坊本,仅什一也,其前后次第亦颇不同,蠹毁误脱,不敢补之,所以存旧也,所载方通计五十。……世所传伤寒论,宋版最古,故标注引宋板以辨异同。”此下即康治本伤寒论条文。板分上下两格,下格载条文,上格为户上玄斐的重校标注。书末有;“唐贞元(乙)酉岁写之,康治二年(癸)亥九月书写之,沙门了纯。”等字样,最后附嘉永纪元王府侍读池内奉时一跋,内称:“唐贞元乙酉,即皇朝延历二卜四年,而传教航海东归之岁也。曾闻最澄博物,兼知阴阳医方,则了纯所写原本,或出最澄手书,亦未可知也。……(玄斐)得此(康治木)与宋板校仇,互有异同,而此本为优。”云云。
康治本伤寒论之来由,大抵如上述,较之十年前国内叶橘泉氏所印行的据口本医家大坏敬节氏1946年寄赠的校注本《古本康平伤寒论》,其来由年代略有前后之异。康平本书末有:“康平二年(1060)二月七日侍医丹波雅忠。贞和二年(1346)十二月十五日以家秘说授典药权助毕和气朝臣嗣成。”等字样。是康平本于1060年的初抄本,1346年再次抄存的:而康治本则是805年的初抄本,1143年再次抄存的。
康治本全书条文只65条,约为康平木和宋本等的六经条文的六分之一;方只五十首,不及诸本的二分之一。而条文内容和方药的煮服用法等,亦较诸本脱淋和差错很多,这可能是当时抄书者的节缩抄本。笔者认为这康治本的参考价值,远比康平本为低。
现将康治本的内容,与宋本、成本、康平本和院本等,作对照比较,有何优缺点,便可明显地看出。这里所拟称的“院本”,是指1964年成都中医学院主编的《伤寒论讲义》,此讲义虽说是以明代赵开美复刊的北宋治平二年(1065)林亿等校正刊行的“宋本”为主,但它是在参考《脉经》、《千金》《成注伤寒论》等书后,将原文作了部分修订,并另行顺序编号,故其条文内容和序号,略与宋本不同,比原来本更妥善。目前的中医院校教本《伤寒论选读》亦是采用此“院本”为依据。本文的评述,是先将康治本的65条文顺序编号,再与“院本”的条文序号相互对照评校,其他的米本、成木、康平本等,则参照“院木”条文并入评述。
伤寒论原有113方,此康治木删减了半数以上,只存50方,把原书许多有名的重要方剂如小青龙汤、小陷胸汤、小承气汤、五苓散、四逆散、白头翁汤、竹叶石膏汤、吴茱萸汤、炙甘草汤、葛根芩连汤、理中汤及丸、乌梅丸等方剂及其证治条文,均砍节掉,未知用意何在?又将大青龙汤和大陷胸汤的两个“大”字均砍掉而称为青龙汤、陷胸汤;小建中汤的“小”字亦砍掉而称为建中汤。而三承气汤中,既把小承气汤删去不用了,却独留大承气汤的“大”字不砍,真是莫名其妙。
发汗的方剂,如康治本第4条(以卜简称“治4”)的桂枝汤、(治6)的桂枝加葛加根汤、(治12)的葛根汤、(治15)的麻黄汤、(治16)的(大)青龙汤等,院本、米本、成本、康平本等在服法后均有“覆取微似汗”五字,这是重要的医嘱,与治疗效果有重要的关系,而康治本均将此五字删掉、殊属不妥。又诸本在桂枝汤服法后有“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”,麻黄汤服法后则有“不须啜粥”的不同医嘱;在(大)青龙汤服法后有“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,不可服之,服之则厥逆……”等,这些都是重要的医嘱,而康治本均全删掉。
泻下方剂,诸本在大承气汤后有“得下余勿服”,(大)陷胸汤后有“得快利止后服”,康治本均把这医嘱删掉。特别是泻水峻剂,如(治36、院157);枣汤服法,院本等均有:“强人服一钱匕,赢人服半钱,温服之,平旦服。若下后病不除者,明日更服加半钱,得快下利后,糜粥自养”。这种峻泻水药必须凌晨空腹服用,才起良效,其用量尤应因人而异,这是重要的医嘱,而康治本竟全予删掉。
治病用药常与发病期有一定关系,发表方药多用于病之初期,和解方药多用于病之初中期,故条文中的二三日、六七日等日数、前人说皆是眼目,不能只作闲字读。如柴胡汤证(治26、院98):“伤寒五六日中风”:(治27、院101):“伤寒四五日,身热恶风”:(治30、院106):“太阳病,过经十余日,反二三下之。后四五口柴胡证仍在者”:(治34、院152):“伤寒五六日,已发汗而复下之,胸胁满微结”等:康治本均把这些有关日数全删掉,实属不妥。又如(治29、院105):(小)建中汤证“伤寒二三日,心中悸而烦者”;(治32,院105):(大)陷胸汤证“伤寒六七日,结胸热实”(治33、院141);“太阳病,重发汗而又下之,不大便五六日,舌上燥而渴”;(治42、院173):白虎加人参汤证“伤寒若吐若下后,七八日不解,热结在里”;(治52、院303);黄连阿胶汤证“少阴病,得之二三日以上,心中烦”:(治57、院311):甘草汤证“少阴病二三日咽痛者:“(治53,院304):附子汤证”少阳得之一口口中和,其背恶寒者”:(治59,院316):真武汤证“少阴病二三日不已,至四五日腹痛,小便不利,四肢沉重疼痛,自卜利者”;(治61、院319):猪苓汤证“少阴病下利六七日,咳而呕涡,心烦不得眠者”等:康治本也都把有关日数统统删掉,殊属不妥。
条文中抄写脱漏错误的又很多,如;
(治l0、院26):白虎加人参汤证,诸本皆作“大汁出后大烦渴不解”,康治本独作“不汗出”,显是抄错。
(治9、院28):诸本皆作“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”,康治本独作“翕发热”,显系脱翕字,又“心下满微”之下,亦脱一痛字。
(治11,院29):诸本皆作“其脚即伸”,康治本作“以其脚仲”,文义上下不顺。
(治6、院14):桂枝加葛根汤,诸本均无麻黄,全方只六味。只宋本误入麻黄,故方后作“右七味”,又煮法中有“去上沫”三字。林亿校语已言其误。康治本方内亦无麻黄、亦作“右六味”,但煮法中却仍有“去上沫”三字,既无麻黄,何有上沫可去?显系抄错。
(治19、院63):麻杏甘石汤,康治本作“右四味”,但方内脱掉杏仁一味。条文中亦删掉“不可更行桂枝汤”七字。
(治37、院162):生姜泻心汤,康治本漏掉千姜一味,方后作“石七味”。但据院本、宋本、成本及康平本等均作“右八味”,内有干姜。各药用量,亦略不同。
(治30、院106):大柴胡汤,康治本治无大黄,而宋本、成木、康平本及院本等均加注云:方加大黄二两,若不加,恐不为大柴胡汤,
(治31、院109):桃核承气汤,康治本在服法中删掉“下火,先食”及“日三服,当微利”等十字,这对泻下淤血的效应有关,不应删掉。
(治46、院238):茵陈嵩汤,诸本在服法后均有“小便当利,尿如皂荚汁状,色正赤。宿腹减,黄从小便去也”等二十三字,这是指方中大黄色素从小便排出,以致加深尿色黄赤的浓度,并不是使身体黄疸加深,相反地可使黄疸逐渐减退。这对于服药后的效应变化认识有定的帮助,而康治本把这二十三字都删掉,实失妥。(治 25、院84)及(治59、院316):二条均作真武汤,宋本成木亦作真武汤,但康平本则作玄武汤,而《脉经》、《下金翼方》亦作玄武汤。按玄武之改为真武,是北宋真宗的大中祥符年间(1008-1016)避圣祖讳而改的,宋林亿校印刊行诸书之年为1068-1077年,正为宋代严行避讳之际,故凡林亿校印以后诸书,皆改为真武汤,然《脉经》、《千金翼方》均为林亿校印刊行的,偏仍保留名玄武汤,这可能为刊行漏改之故。至康平本为1060年的初抄本传入日本,故仍保留玄武汤名,而康治本是805年的初抄本传入日本,比康平本更早,为何仍改名真武汤?这是深可疑的。
总之,这本康治本,笔者认为可能是当时抄书者的自己节缩抄本,自己的理解不全面,妄自删削节缩,把原书中很多重要的条文和方剂,均为删削掉,抄文中又漏脱差错很多,实无参考价值。日本刊印者户上玄斐称为“与宋板校仇,而此本(康治本)为优”。笔者实不敢阿附苟同。(张志豪)
|